基金汇丨饮水思源,爱心相传
点击上方“大连理工大学校友会”可订阅哦!
育人六十九载,凌水河畔走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大工人。他们在祖国各地拼搏着、奋斗着,忙碌之余回望起点,他们都曾是大工校园里的白衣少年。无论山重水远,每当母校发出呼唤,他们总是第一时间出来应援,传递爱的火炬,助力母校腾飞向前。
鲁
谆
清晨6点半,鲁老的一天开始了,读书、看报、写作、书法,直到晚上10点半就寝。在大连海边学会的游泳,至今仍坚持每周游两到三次。有时他也出席学术研讨会,编著普及优秀传统文化的书籍等。在鲁老的眼里,这就是幸福晚年该有的样子。
早在20年前,伯川图书馆兴建时,鲁老就为母校捐赠了自己的一份心意,20年间,伯川图书馆成为一届又一届大工人读书、做学问的好地方。2016年暑期,得知我校教育发展基金会设立“援梦专列”爱心项目,为家庭经济困难新生资助入学交通费,他和同为我校校友的老伴商量后,亲自到邮局将爱心款项寄给了母校,至今已连续三年做出捐赠。今年4月15日,母校69周岁华诞,他们又一次献出爱心,为母校庆生。
“十年树木,百年树人。教育关系国家发展、民族未来,浇灌学校这块人才培养的园地,是非常有意义的。帮助学弟学妹入学,尽自己的微薄之力,我义不容辞。大工对我的教育培养之恩,我也应该回报。”从最初通过纸质手册了解捐赠事宜,到现在与工作人员建立了微信联系,第一时间了解项目信息并快速收到回执,鲁老与母校的联系愈发紧密,情谊愈发深厚。
老子曰:“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。胜人者有力,自胜者强。”鲁老认为,这应成为每一个大工人的座右铭,只有了解自己的弱点和不足并战胜它,才能成为真正的强者。他希望大工学子牢记“自胜者强”,并付之于行。
李
伟
仲
与在北京安享晚年的鲁老不同,黄海之滨有李伟仲努力打拼的身影。每天早晨9点准时来到办公室,开始一天的工作。处理文件、分析数据、召开会议,直到华灯初上,忙碌的一天才刚刚结束。
虽已毕业多年,工作之余,李伟仲还是持续关注着母校的一举一动。2015年,他注意到了“援梦专列”项目的微信宣传,当即决定参与捐赠,定向帮助来自同乡的学生们,“送”他们上大学,这一“送”就是四年。
“赚钱我来,学习你上”,是李伟仲对学弟学妹们最朴素的表白,最霸气的支持。“要让学生安心学习,少为经济上的问题烦忧,让他们知道有学长学姐做自己的后盾。”他希望借助自己的力量,减轻同乡学子的经济负担。“我的老家在十分偏远的地方,那里的人们经济条件都不太优渥,来大连的路费,对于当年的我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费用。我希望现在的孩子不要再为路费发愁。”
从我校国际贸易专业毕业后,李伟仲放弃了家乡的工作机会,留在大连发展。在他看来,大城市的机会和资源十分难得,在这里打拼能更快地成长,以后更好地回到家乡做贡献,回馈家乡也是他对受助学子最殷切的期望。
程
昉
时钟滴答滴答,身着白大褂的程昉教授正穿梭于实验室整齐排列的仪器中,全神贯注地投身科研工作。程教授是我校制药科学与技术学院的一名教师,教授本科生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,开设针对研究生的讲座,也指导学生参加制药学科竞赛,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。
在大工读本科时,表现优异的他曾获得过“一汽奖学金”、“实德奖学金”以及“陈兰珍物理化学奖学金”,这在很大程度上为他减轻了经济上的压力。多年过去,程教授留学海外,学成归国后回到母校任教。“现在我有机会为学弟学妹们做些事,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他们,也是对母校的一种报答。”
他曾试图通过大连的广播媒体联系贫困学子,想为他们提供帮助,但因为一些原因被婉言谢绝。2015年,学校首度发起“援梦专列”资助项目,程教授通过老同学了解到这个项目后,便毫不犹豫地参加。此后四年,他每年都作为“援梦专列”的“列车员”为学弟学妹送上关爱。此外,程教授还积极动员社会资源帮助大工学子。每次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,他都鼓励校友企业对制药工程专业的学子进行定向资助,“我希望学生们不因经济问题而烦恼,把全部精力投入学业,扎实专业基础。”
曹
井
香
像程昉一样始终未离母校怀抱的,还有我校外国语学院语言学教师——曹井香。每天早晨送孩子上学后,曹老师就马不停蹄地赶往学校,于7点40分准时来到教室,准备为学生们开启一天中的第一堂课。
曹老师是我校外国语学院91级校友,大学毕业后,她选择留校任教,完成了从科技英语专业的优秀学生到一名出色的语言学教师的蜕变。
“我能体会家庭经济困难孩子们求学的辛苦,我上学时家庭条件也比较困难,来自学校、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至今温暖着我。”曹老师两次参与学校教育发展基金会发起的“校庆捐赠”和“援梦专列”爱心项目。“我希望能为贫困家庭送去哪怕是一点点的希望,让孩子们感受到温暖,不会觉得自己孤立无援。”像这样的善举,曹老师已经数不清确切的次数,每每看到需要帮助的学生和学校的捐款活动,她都献上自己最温暖的支援。
曹老师的学生遍天下,曹老师的爱心,也通过一次次的捐赠活动传递到各个角落。她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温暖和正能量,乐观向上、好好学习。
马
国
坡
四千公里外的新疆,整齐的踏步声由远及近,那是马国坡正在组织部队的军人们进行晨跑。“当年在大工,学部也组织早晨跑操,没想到离开大工这么多年,跑操还一直伴随着我。”
部队紧张的训练之余,马国坡仍时时心牵母校。他时常打开大工的微信公众号,关注学校的最新动态和校友活动。母校69周年校庆之际,马国坡参与了“我为大工‘云’助跑”线上捐赠活动,在祖国的大西北遥祝母校生日快乐。
当了解到母校的助困项目时,马国坡也积极响应,先后参与了四次资助活动。“当年作为一名贫困学生,我享受了国家助学贷款和母校的生活补助。如今毕业参加工作,我想回报社会、回报母校,让同我一样的贫困学生能够安心读书。”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,马国坡一直默默传承着这份感动。
对于受助的学生,马国坡的心里一直怀有一份期待:“生在当下的美好时代,在大工这样优秀的学校学习,是很幸运的。希望学弟学妹们继续发扬‘学在大工’的优良传统,为母校添彩,为社会建设贡献力量。”
于
慧
明
向东远眺,加拿大西人车祸物理治疗中心的病房里,于慧明正在为病人进行康复理疗。当夜幕降临,她又将赶往学校学习中医课程,周末还要在中医学院实习。她的生活充实忙碌,工作与学习齐头并进。
远在枫国的于慧明,毕业30多年仍心系母校,不仅作为加拿大校友会会长团结在加校友,更以实际行动默默支持着母校学子。
2003年起,于慧明就多次为母校捐赠。在微信捐款系统还未建成时,身在海外的她还曾托人带加币回国捐给母校。聚会时,她也号召身边的校友为母校尽一点力,传一份情。“虽然我们捐的数量不多,但千万个闪烁着微光的萤火虫汇集到一起,一定就是点亮孩子们内心的万家灯火。”于慧明最忧心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,“如果孩子们需要帮助,随时可以来找我,我和在加校友都会全力帮助他们。”
她希望受到资助的孩子们能珍惜在大工的美好时光,培养自学能力,求知上进,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,做一个有良知的人。
无论身在何方,忙于何业,大工人始终怀抱着对母校的牵绊,以一片缱绻深情帮助母校学子,支持母校发展。这份爱心由来已久,还会继续传递,在未来的每一个明天久久温暖人心。
全文选取自刊物《校友通讯》2018秋季刊,转载需取得授权。
转载请联系:张璐,zhanglu@dlut.edu.cn。
近期精彩内容:
内容来源:朱淳熙、周诗宇、何诗琪
编辑排版:宋云波
责任编辑:孙晨、陈婷婷